基层动态

中国矿业大学“纪·忆”实践团探索开展新时代“纪念馆里的思政课”

作者:刘子睿浏览:时间:2023-01-20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中国矿业大学“纪·忆”实践团探索开展新时代“纪念馆里的思政课” 

纪念馆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其深厚广博的红色资源对思政课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社会对红色纪念馆重视程度的加深,近年来,各地积极主动组织大中小学生走进红色纪念馆,开展“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取得了不错反响。

基于淮海大地区位优势,近来,中国矿业大学“纪·忆”实践团依托淮海战役纪念馆,通过社会调研、专项实践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探索、考察当下纪念馆思政课的发展现状,探索打造新时代“纪念馆里的思政课”新模式。

沉浸参观体验,挖掘纪念馆资源优势

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深入探索淮海战役纪念馆,挖掘在纪念馆内开展思政课的独特优势。纪念馆中丰富多样的文物展品资源与全过程全方位的沉浸式场景,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历史文化精神的熏陶,同时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学生们带入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可歌可泣的史实之中,以体验式、互动式教学使思政课活起来,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深入思政实践,把握思政课发力重点

秉承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团队成员积极主动投身思政课堂实践,摸实摸透在纪念馆内开展思政课的重点与难点,找准思政课建设的发力点和落脚点,依托所学专业进一步提出新时代开展“纪念馆里的思政课”的优化路径:强大深厚的知识储备是积基树本的理论支撑,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材施教的针对教学是发挥实效的关键保证。

广泛开展调研,深入实际了解现实需求

学生是思政课的主要受众和重要参与者,要将“纪念馆里的思政课”的育人功效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就不能脱离学生主体。想要实现知识“入耳、入脑、入心”,不仅需要专业教师的讲授,还需要教师与学生、场馆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交流,在相互的交融中引起共鸣,形成共识,使学生学全学准、学深学透、学活学新。因此,实践团成员深入到学生群体,点对点、面对面进行现场访谈,了解受众真实感受与反馈,为模式优化提供现实依据。

此外,实践团成员还放眼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开展调查研究,为课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进行教案撰写、课程调研、实践探索等工作,寻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高效链接。在指导老师“淮海战役纪念馆里的思政示范课”的引领和激励作用下,团队成员躬身实践,打造以大学生为讲授主体的“纪念馆里的思政课”,探索把红色场馆资源禀赋创造性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优质资源的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