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抗日山下柳琴唱,南水北调工业强”——苏鲁交界革命老村连云港赣榆区班庄镇古城村调研纪实

作者:卢 鑫浏览:时间:2017-07-18


717日,建筑与设计学院“徐州周边乡村人居环境及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研团按计划抵达连云港市赣榆区班庄镇古城村,计划通过对民宅的测绘、村民走访及照片采集,综合了解古城村的发展及人居环境质量。淅淅沥沥的小雨和泥泞的道路使得此次调研更具挑战性,成员们都充满了高涨的热情。

古城村规模较大,街道像棋盘一样交错纵横,主街两侧开设有一些小店,富有商业气息。村委主任在合影留念后热心地带领实践团进行实践调研,从上个世纪80年代修建的民用大院,到“十二五”期间修建的新房,主任自豪地向实践团成员们展示了一个革命老村焕发新貌的案例。村内的田园和住宅区分布在道路两侧,居民们大面积种植玉米、豆角等农作物,“平常没事的时候在田里走走看看,倒也挺悠闲”,村民如是说。

通过多方联系,我们有幸进入了一户党员之家对新修建的楼房进行了测绘工作。测绘期间,窗外不时传来当地特有的一种戏曲,经了解,其名称为“柳琴戏”。当谈起柳琴戏时,村民们略显惋惜地和我们说到:“这个戏呀,我们听了几十年,但是现在快失传了”。据资料记载,柳琴戏由流行在鲁南的民间小演唱“肘鼓子”和“拉魂腔”相结合而形成。在没有称为柳琴戏之前,又称作“肘鼓子”或“拉魂腔”,通常称作“拉魂腔”。《中国民间大辞典》中记载:“柳琴戏的表演,没有固定的表现程式。其身段、步法多具有民间歌舞的特点。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不受拘束,除善于演传统的小戏外,还适于演现代戏。其脚色行当,与京剧、梆子等叫法不同,如称老生为‘大生’,彩旦为‘老拐’、小丑为‘勾脚’等 ”。

随后,跟着村主任的步伐,我们来到了当地的“翻水站”。据介绍,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用水流经该村,需要将南边的水抽调至海拔高出近10米的北渠,因此修建了翻水站。我们在惊讶于一个革命老村如此强大生产力的同时,不禁对南水北调工程心生敬意。此外,村子还大力发展轻工业,有板材加工厂、门窗制造厂、玩具制造厂、饲料厂等十余家在营工厂,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及稳定的收入来源。值得一提的,是其在全市率先建成的第一家秸秆气化站,采取“以草换气、以气养站”的运营模式,减少农户的烧灶开支,洁净农户的生活环境。相较于许多苏北地区烧秸秆的传统处理模式,秸秆气化为当地空气质量的提升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价值的案例。此外,即将完工的“山泉入村”工程也为古城村的人居环境质量作出了极大贡献。

古城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也牢牢抓在手上。他们连续八年开展评选“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婆婆”等活动,并引入“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机制,一度掀起了“多星者光荣、少星者努力”的群众性创建热潮。

      她,曾经是商周时期的祝其侯国,春秋时期后宫的封地;是《赣榆旧志》中所云:“大城长方型,边长一华里”、孔子相鲁会齐侯的战略要地。古城,因为有了众多诗人的吟咏而辉煌依旧;青山,也因为有了文人的登临而传名久远。如今的古城村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安定有序,村民安居乐业,一个殷实、和谐、文明的新农村正在苏鲁两省交界处的苏北大地显露。

数据整理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