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起源: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年2月25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议,拟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首先是对人权的维护和捍卫。尊重个体人的生命,是现代人类和各个国家共同的价值取向。南京大屠杀30多万死难者绝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它意味着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人的生命权遭到法西斯任意的剥夺,人的尊严受到肆意的凌辱。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短短六周,日本侵略者置人类道德标准和国际公法于不顾,在南京残忍屠杀了30多万平民和俘虏,平均每12秒就杀害一名中国人。日军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竟残忍地进行杀人比赛,从无锡的横林镇,杀到常州的火车站、镇江的句容城、南京的紫金山下,一个杀了106人,另一个杀了105人。由于分不清谁先杀到100人,于是以杀150人为新的比赛目标……每每回忆这些惨痛的历史,便会强烈谴责侵略者对人权野蛮的践踏,也对无辜死难同胞和受伤害的幸存者们,报以深深的同情和悲愤。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也是百姓家庭受难的真实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增设了30户南京大屠杀家庭受害者名单,最多的一户有7位亲人遇难,最少的也有两人死亡,共108个死难者。加上日前新刻上的87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字,那面遇难同胞名单墙上,死难者姓名已经增加至10505个。客观地说,个人受害史和家族受害史,是和国家、民族受害史连在一起的。国家不强、国防不强,就易于受到外敌的侵略和加害,百姓的生命也就得不到保障。
随着当年留在南京的德国人拉贝、美国人马吉、丹麦人辛德贝格等国际人士的书信、日记、影像资料陆续被发现,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研究者的共识,侵略者的暴行,也激起了世界范围内爱好和平的组织和人士共同的义愤和谴责。把南京大屠杀开始的这一天作为国家公祭日,不仅是为了追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也是为了悼念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化学战、细菌战、三光政策、性暴行、无差别轰炸、强掠劳工等战争罪行。
国家公祭,意味着公祭活动将从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国耻,是中华民族的创伤,也是世界现代文明史上人道主义的一场灾难。惨绝人寰的空前浩劫,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不能忘却的灾难记忆。把家殇、城殇变为国殇,就是为了表明中国人民牢记侵略战争曾经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忘却苦难的历史,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德国演讲时引用了一句名言:“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历史直通现实又指向未来,缺失了历史感,不仅会模糊对当下的认知,还有可能贻误对未来的预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所有重蹈覆辙都是从忘却开始的。通过国家公祭,重温国家的悲惨记忆,铭记历史,警钟长鸣,才能避免灵魂生病,更加珍视和平,激励国人以自强不息的姿态走向未来,永远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国家公祭祭奠谁?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今年7月6日上线的国家公祭网主页,列出了七类遇难对象供海内外网民悼念。
既然国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杀”定名,公祭时间也确定为每年的12月13日,为何公祭对象却如此“宽泛”?
“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侵华日军滔天罪行中最典型的一例,但南京不是全部。”作为国家公祭日设立专家组成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告诉记者,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魔爪遍及中国各地,无数同胞遭遇杀戮。因而,专家组经慎重考虑后认为,既然是举国公祭,应将更多的战争死难者作为对象。
让人欣慰的是,今年2月27日通过的法案,明确公祭对象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朱成山表示,日本帝国主义染指我国,最早可追溯到1874年侵略台湾,此后一直到1945年宣布投降,日寇在中华大地肆虐,烧杀掳掠,无所不用其极。其间被日军屠杀的都应成为公祭对象。
如何参与国家公祭?
灾难的历史,理应成为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规格举行国家公祭,更需全民一起参与。
自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在“万人坑”遗址边默哀,在“哭墙”前献花;数以千万计的网民,在国家公祭网和手机客户端上,进行网络祭奠。
13日,首个国家公祭日当天,又该如何参与?
朱成山等专家建议:为遇难同胞送